十八大以来认证认可成果回顾
2017-11-06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认证认可工作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突出强调要做好网络和信息安全、国际合作等领域认证认可工作。李克强总理要求“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认证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转为认证”。认证认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升级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越发凸显。
固本强基,跻身认证认可大国
十八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进程加快、质量安全理念日益彰显,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积极推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将检验检测认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都将认证认可列为重要举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向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管理转变”。
面对光荣使命和难得机遇,全国认证认可战线紧密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质检工作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中国认证认可工作不断站上新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认证认可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认证机构387家、检验检测机构33235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176.7万张、获证组织60余万家,颁发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检验检测认证营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
认证认可制度渐趋完善。我国已建立了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开展了节能、节水、低碳等产品认证,质量、环境、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商品售后服务、保健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认证领域逐步由工业拓展到农业、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由品质延伸到安全、健康、环境、资源等方面。服务认证已覆盖15个服务业门类,证书数量比“十八大”前增长4.1倍。
认证认可工作成效日益彰显。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我国ISO9001获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达到98%以上。据对广东制造业企业的调查,获认证企业的工业产品利润率比未获证企业平均高出13%。以认证认可为手段,在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新增内销超过100亿元,以优质供给促进了消回流。建立轨道交通、北斗导航、机器人、电子商务等检验检测认证体系,促进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对外签署多边互认协议13份、双边合作互认协议115份。我国在国际电工产品互认体系(IECEE)中的获证企业数量占到40%。
传递信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的从业者们目睹了消费者蜂拥出国抢购电饭煲带来的集体尴尬,也接受着“能造原子弹,为何造不好圆珠笔芯”从上到下一次又一次的质询?如何既确保安全“底线”,又拉升质量“高线”,成为全社会共同思考的课题。认证认可,凭借其独有特性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脱颖而出。
强化质量管理,保障安全底线。对20大类158种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CCC认证),CCC产品抽查合格率由2011年78.5%提高到2016年的90.3%;在广大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证企业产品合格率比未获证企业高出10余个百分点;实施备案管理的出口食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9%以上,进口乳品实施注册管理后国内市场品牌由3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一大批假冒伪劣产品退出市场。
服务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五年来,获得认证的节能、节水产品累计实现节能22亿吨标准煤、节水370亿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纳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在12个行业全面推行。以钢铁行业为例,平均每百万吨钢材下降能耗5000-12000万元。2016年,质检总局、认监委牵头,会同相关部委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重点任务,推进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改革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实施,将解决目前“绿色”产品标准不一、认证繁多、市场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助推产业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着力推进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新兴产业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新增检验检测机构9808家、国家质检中心201家,建立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8个。会同多部门共同建立“中国机器人”认证制度,促进智能化制造;建立军民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检测认证体系,助推北斗导航服务达到“米级”国际先进水平;帮助中国商飞全面升级AS9100航空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航材、航电设备等供应链管理,助力国产大飞机申领国际适航认证。上海、浙江等地运用认证手段培育“上海品质”“浙江制造”等区域质量品牌,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便利对外贸易,深化经济合作。与新西兰签订电子电器产品合格评定互认协议,开通了两国自贸区相关贸易的直通车;中国铁路产品认证赢得国际承认,帮助中国高铁成功中标雅万铁路、肯内铁路等海外项目;与丹麦签订有机产品认证互认协议,帮助两国有机产业互利发展;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Q、IECEE、IECEX、IECRE四大产品互认体系,为数千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便利;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全球食品安全倡议组织分别签署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互认协议,使我国1/3的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受益,帮助我国食品农产品进入国际主流采购体系。
创新政府治理,激发市场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认证认可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监委配合相关部委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消防产品、铁路产品等认证制度,推动行政许可向认证评价方式转变;据统计,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行政许可改革,将原先3项资质认定项目三合一后,食品检验、司法鉴定、机动车安检等行业领域全面采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结果,累计减少重复评审、重复发证的资质认定证书9760张,减少了对4328家食品检验机构的重复发证、3300家机动车安检机构的重复评审。铁道部、水利部、公安部、司法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对相关产品和公共服务实行认证认可,由第三方机构实施质量评价,有效提升了行业管理效能。
国际合作,共建互信之路
十八大以来,中国认证认可正成为推动全球合格评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将认证认可列入合作重点。在同年“世界认可日”活动上,国家认监委宣布《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吸引了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以“互鉴互信,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正在成为各方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目前,我国已全部采用26项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3个多边互认协议和115份双边合作互认文件,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先后担任国际认可论坛(IAF)主席、国际电工委员会理事局(IEC/CB)成员等管理层职务29人次、技术层职务224人次,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主持制定国际认可发展战略。我国推出的LED认证被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成为首个我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认证制度。认监委还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2019年第83届IEC大会,将对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2017
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要求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国务院第18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中国制造品质。质量工作和认证认可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加快建设认证认可强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更大成绩!